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工新闻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

发布人: 暂无         发布日期: 2012年11月15日 00:00    浏览次数:

——肖淑芬教授与我校学子畅谈诺贝尔文学之魅

近期,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令中国文学界沸腾,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1114日下午,扬州大学文学院肖淑芬教授应邀做客我校“钟山讲坛”,在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为同学们作了题为《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姚志友主持。

肖淑芬,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被评论界称为国内此领域做系统研究的“第一人”。在诺贝尔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居国内此领域研究的前沿。出版专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研究》等。

肖淑芬教授以一个幽默的开场白开始了讲座,她说:“本来诺贝尔文学奖和我没什么关系,可就在1010号晚上,我带的研究生都给我打电话,说‘莫言获奖了’,我说你们这么激动就像你们获奖了一样。”无疑,所有的种种都显示了国人对莫言,对诺贝尔文学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学的关注。

讲座开始,肖淑芬细说瑞典学院的文学奖评选过程。诺贝尔奖由瑞典炸药大王诺贝尔设立的这个惠及全人类的奖项已经延续了112年,但在其设立之初却遭到了瑞典国民、学界和诺贝尔家属的反对。最终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冲破种种阻挠,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肖淑芬归纳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四种主要心态:第一种是平和,以1925年获奖的英国作家萧伯纳为典型。第二种是诚惶诚恐,这种心态在获奖者中占绝大多数。第三种是拒绝。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因觉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不公而拒绝领奖。第四种是无奈,获奖而不敢领奖。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因不愿得罪当局而放弃领奖。

当谈及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时,肖淑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上建立起了纪念碑林,促进了世界文学的繁荣。肖淑芬还指出,在109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有12位是女性作家,体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进步之处。

按照诺贝尔本人的意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肖淑芬简洁地将获奖作品独到之处归纳为四点:一、挖掘了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二、探讨了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四、彰显了作家的个性。肖淑芬着重分析了莫言的获奖。莫言的作品既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也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年来,得奖者多为欧洲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分别为4名,她也语重心长地说:“世界好的作家成千成百,但每年只能颁给一名作家。”肖淑芬教授呼吁同学们在关注诺贝尔文学奖时,应树立一种国际视角。通过讲座,在场的师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世界文学的魅力。